南華大學
一、學校歷史沿革
南華大學應“國計民生”之需而創辦。20世紀50年代,為適應發展原子能事業和提高人民衛生健康水平的需要,培養國家急需的鈾礦冶專門人才和醫療衛生人才,衡陽礦冶工程學院和衡陽醫學院應運而生。
1955年1月15日在最高國務會議上,毛主席提出發展核工業。1955年4月9日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(1958年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,1982年改為核工業部),揭開了中國核工業建設的歷史篇章。1958年5月,為滿足“三礦一廠”(711礦、712礦、713礦和272廠)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,選址衡陽市西郊臥虎山(現南華大學內)籌建一所學校,1959年5月15日,二機部批準建院,將原中南礦冶學院礦冶工程系等專業系遷至衡陽,組建衡陽礦冶工程學院,1980年衡陽礦冶工程學院更名為衡陽工學院,1993年更名為中南工學院。
1956年,為提高人民的衛生保健水平和加快衛生教育事業發展,衛生部《關于各省編制高等醫學教育十二年規劃的通知》(衛教張字[1956]第801號),決定成立衡陽醫學院。湖南省衛生廳向衛生部遞交了《關于新建醫學院的初步規劃請核批的報告》,時任省文教辦主任華國鋒同志在此報告上批示:“請示衛生部迅速肯定正式下達,以便我們及早組織籌備。”后經國務院批準,成立湖南省衡陽醫學院籌備委員會,華國鋒同志任籌備委員會副主任。1958年中共湖南省委決定由湖南醫學院全力支援建設衡陽醫學院,同年招收第一批學生。1964年復辦衡陽醫學專科學校,1977年恢復為衡陽醫學院。
2000年,按照“共建、調整、合作、合并”的高等教育改革方針,原中南工學院、衡陽醫學院合并組建成南華大學,2002年核工業第六研究所并入南華大學。
二、學校現況
南華大學是由工信部、國防科工局、中核集團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大學,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建設高校、本科一批招生院校。目前形成以工學、醫學見長,哲學、經濟學、法學、文學、理學、管理學、藝術學等9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,以及本科-碩士-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。
學校現有教職工5300多人,其中,校本部教職工2300多人、直屬型附屬醫院臨床教師3000余人,擁有教授、主任醫師等正高職稱人員1600多人;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4344人、研究生4983人、國際留學生578人;設有直屬學院27個、直屬型附屬醫院6所(4所三級甲等醫院);68個本科專業,3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,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,2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,19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。學校連續兩年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,其中2019年學校以內地高校并列第69位,名列省屬高校第二。
經過60多年的辦學歷程,學校形成了鮮明的“核特色”“醫品牌”和“環保優勢”,為國家國防事業、核工業、衛生與健康事業、環保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26萬余名優秀人才。其中,為核工業系統輸送了7萬余名畢業生,培養了核工業系統約1/3的技術和管理骨干,被中核集團授予“核工業培養輸送人才突出貢獻”高校。為湖南省醫療衛生單位培養了60%以上的院領導、科室主任和業務骨干。杰出的校友代表有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院士、國家衛健委黨組成員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、副局長余艷紅(國家衛健委8名領導班子成員中我校有2名校友)、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陳國強院士、“深圳神話”的抗SARS英雄、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周伯平、蛟龍號”副總設計師、“深海勇士”號總設計師、中組部“萬人計劃”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胡震、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、中組部“萬人計劃”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張亞雷(首批中組部“萬人計劃”科技創新領軍人才,全國78人我校有2名校友)。